經過歷時一年半的提質改造,9月19日,承載著太原市民兒時記憶的鐘樓街重新開街。
看著重歸舊時模樣的老建筑,過往生活的片段在蘇女士腦海中不斷重現。這位76歲的“老太原”不顧家人勸告,拄著拐杖,冒著雨,在老街上邊走邊看。
700余米長的步行街寬敞整潔,兩旁為重現歷史風貌的臨街建筑,一步一景,老字號、品牌店、休閑廣場和文化展覽交叉出現,很有看頭。
響應市民呼聲,2020年4月,鐘樓街提質改造項目啟動。太原市迎澤區委書記李慧介紹說,目前已改造完成25條小街巷和沿街32個歷史建筑,由國內專業商業團隊進行整體規劃和運營,已引進店鋪56家,運營總面積將達到12萬平方米。
秋雨連綿沒有阻礙煙火氣的重聚,開街當天,古街上人來人往,市民慢慢走、留步看,有的在直播,有的來“探店”,還有的在懷舊。
太原市的順口溜說:“不逛鐘樓柳巷,枉來太原一趟?!币恢币詠?,鐘樓街都是太原市內最為繁華的商業街之一,疫情前,每年客流量達2000萬人。太原市迎澤區文旅局工作人員張璐芳介紹說,鐘樓街始于宋元時代,街區內共有文物保護單位及六味齋、華泰厚等中華老字號店鋪20余處,很多店鋪經營了近百年。
記者注意到,來鐘樓街上游覽的人中,中老年人居多,有的游客還在和家人視頻通話,邀請對方觀看鐘樓街“新”面貌?!皨?,你看看這個箱子,跟家里的一模一樣”“1986年,我在這個照相館照了結婚照”“奶奶小時候,這條街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”。
可以說,鐘樓街承載了厚重的太原歷史,也凝聚了幾代太原人的城市生活記憶。
后來,鐘樓街變了模樣,記憶中的美好也逐漸變了味。
隨著太原市的迅速發展,鐘樓街的交通越來越擁堵、上空電線管網密如蛛網,基礎設施也陳舊破敗,一度成為太原市市政改造的難點,太原市民非必須也不愛來這里。太原市迎澤區商務局副局長楊棟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,他形容此前的鐘樓街:天上密密麻麻,地上坑坑洼洼,店鋪人心惶惶。
市民記憶得以重現來自政府對街區歷史風貌的守護。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蒲凈介紹說,遵循“保護、恢復、激活”的設計原則,鐘樓街工程對具有價值的歷史遺存應保盡保,修繕修復,對部分滅失的重要歷史建筑進行復建。在此基礎上,對其賦予新的空間、業態和元素。
“1979年,我在街上的這個飯店辦了回門宴,那時候就是這個樣子?!敝钢媲皟炔垦b修一新、外觀恢復原貌的老飯店,蘇女士對身邊的女兒說,“等我和你爸爸金婚的時候,咱們再來這兒團聚、吃飯?!?